5 個警訊:你的台灣行銷公司其實根本不懂 AI 搜尋

你現在每個月都有付錢給台灣的行銷公司做「AI 行銷」嗎?但你的製造業公司,真的有出現在 AI 搜尋結果裡嗎?
文章綱要
根據 Forrester 的研究,B2B 採購者使用 AI 搜尋的速度,是一般消費者的 3 倍以上,現在有 90% 的企業在採購流程中已經使用生成式 AI。當你忙著確保生產品質、交期順暢時,你的競爭對手早就在搶走那些你甚至完全不知道存在的 AI 驅動買家。
問題出在哪?
多數台灣的行銷公司根本只是「假裝」懂 AI。以下這些警訊,可以讓你在被繼續浪費預算之前,先看清真相。
警訊 1:他們無法告訴你,你的公司到底有沒有出現在 AI 搜尋結果
你可以直接問你的行銷公司這句話:
「請告訴我,當有人問 ChatGPT 台灣有哪些做我們這類產品的公司時,我們會出現在回答裡的哪裡?」
如果他們回答不出來,或是只會說「我們再研究一下」,那就是第一個大警訊。根據 G2 最新數據,現在有 50% 的 B2B 採購者已經不是從 Google 搜尋開始,而是直接在 AI 聊天機器人裡開始採購流程。當採購經理問 ChatGPT:「有哪些台灣的供應商能滿足我的需求?」你公司的名字理論上應該出現在回答裡。如果沒有,你在 AI 世界裡就是隱形的,而競爭對手每天都拿走你的訂單。
可以請你的行銷公司馬上測一下,看看在ChatGPT、Claude、Perplexity、Google 的 AI Overview 這些平台上,你的能見度在哪。這些工具都是免費的。如果你的公司到現在還沒測過,甚至不知道這些是什麼,那他們根本沒有做好 AI 行銷的準備。
大多數行銷公司完全忽略:AI 搜尋引擎會引用的公司內容,是「由真正懂你產線流程的人寫出來的、紮實的技術內容」。不是塞滿關鍵字的行銷文案、不是 AI 自動生成的垃圾部落格文章。如果你的行銷公司沒有把這種內容當成優先,那代表他們根本不懂 AI 搜尋在要什麼。
大多數行銷公司漏掉的重點:
AI 搜尋引擎傾向引用的內容:
- 有深度、由人撰寫的技術型內容
- 由真正理解你製程的人寫出的技術文件
AI 搜尋引擎不會優先引用:
- 塞滿關鍵字、不自然的行銷文案
- AI 批量生成的部落格垃圾文章
如果你的行銷公司沒有把這類內容放在優先順序,或根本沒有能寫出這些內容的人才,那就代表他們對 AI 搜尋的本質是完全誤解的。
警訊 #2:他們把「AI 產生內容」當成全部的解方
這裡有一個很諷刺的矛盾:有些行銷公司告訴你,他們會「用 AI 產生內容,讓你在 AI 搜尋裡排名更高」。
這完全是反過來的思維。AI 生成的內容,正是 AI 搜尋引擎會直接忽略的東西。根據追蹤 AI 能見度的研究,AI 搜尋引擎傾向引用「具有明確人類專業訊號」的內容,而 AI 生成文其實完全不具備這些特徵。
想想看你們工廠的 CNC 加工精度、你們的獨家製程、你們替汽車客戶解決問題累積的幾十年經驗。這些才是 AI 搜尋引擎真正想引用的內容。而一個內容生成機器人,是不可能寫出這些專業度的。
當你還在發布 AI 生成的普通介紹文時,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正在發佈這些:
- 詳細描述他們精密加工流程的技術型文章
- 實際的公差規格
- 品質管理流程
- 真實案例研究
而這些,才是 AI 搜尋引擎真正會引用、真正會讓你在 AI 世界被看到的內容。行銷公司如果一直推「AI 自動產生內容」,他們給你的其實是會讓你越來越不容易被看見的內容。
為什麼?因為你的競爭對手也都在用同一套 AI 工具生同樣的模板化內容。AI 搜尋引擎根本分不出差別,乾脆不引用。你真正需要的是真人作家,去訪談你的工程師、了解你們的製程,然後把這些獨家 know-how 用人話寫出來。
沒錯,這會比較貴。但就像你不會用劣質仿品來取代精密設備一樣,這完全是相同的道理。
- 推 AI 自動內容的行銷公司,只會讓你的能見度更低。
- 因為你的很多競爭對手,也都從相同 AI 工具產出一模一樣的內容。
- 你需要的是:真人作家,能訪談工程師並記錄你們真正的技術流程。
- 這個投入成本比較高,但必要,就像你不會拿劣質設備來替代精密機台一樣。
警訊 #3:他們還在專注傳統 SEO 指標,而不是 AI 引用追蹤
你的行銷公司每月報告是不是只給你「關鍵字排名」、「反向連結」這些數據,但完全沒有提到 AI 搜尋的能見度?
這些傳統指標當然還是有用,但它們已經不完整了。這就像只用「工廠坪數」來衡量你的公司,而完全忽略「實際接單量」一樣。真正的轉變是:傳統 SEO 決定你會不會出現在搜尋結果裡;AI 搜尋決定你會不會出現在答案本身裡。
根據 TrustRadius 的研究,現在 72% 的 B2B 採購者在 Google 搜尋時會看到 AI Overview,而 90% 會點進被引用的來源網站。如果你的公司沒有被引用,你對大多數正在找供應商的買家來說,就等於不存在。Bain 的研究也證實,ChatGPT 使用者點擊外部連結的比例,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成長了兩倍以上。
所以行銷公司應該追蹤什麼?AI 搜尋平台上的引用次數與能見度測試。你可以要求他們提供一份「AI 搜尋能見度 vs. 競爭對手」的補充報告。
公司應該追蹤的指標:
- 各大 AI 搜尋平台的引用頻率(AI citation frequency)
- 定期測試並記錄 AI 搜尋能見度(AI search visibility)
警訊 #4:他們講不出「內容架構策略」是什麼
問問你的行銷公司這句話:「你們是怎麼規劃我們的內容,讓 AI 搜尋引擎看得出我們的專業?」
你大概會看到他們一臉茫然。大多數行銷公司只會想到單一的「部落格文章」或「服務頁」。但 AI 搜尋引擎需要理解的是你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關聯性。就像你的 ERP 系統需要結構化數據一樣,AI 搜尋引擎也需要結構化內容,才能正確引用你的專業。
AI 平台不會引用淺薄的內容。根據 10Fold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,像 ChatGPT 這類的 AI 平台現在已經占了 34% 的合格 B2B 潛在客戶來源,但前提是企業必須擁有「完整且架構良好」的內容。
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有一篇 2,500 字的粉體塗裝流程內容,裡面包括前處理方法、塗佈技術、固化參數、以及真實案例。你則只有 300 字寫著「我們提供粉體塗裝服務」。當買家問 ChatGPT「粉體塗裝鋁件的流程是什麼?」時,你覺得它會引用誰?
這種內容只能來自專家,而不是 AI 生產。我們的《如何掌握網站架構》指南裡也說明了,為什麼這個基礎這麼重要。
警訊 #5:他們承諾快速見效或保證排名
如果有人告訴你「30 天內保證上 AI 搜尋首頁」或「保證 ChatGPT 會引用你」,那你就是遇到詐騙了。
原因如下:
建立 AI 搜尋能見度需要時間。AI 系統需要先抓取並理解大量內容,也需要時間來評估你的專業權威性。真正有效的提升通常需要 3–6 個月,持續發佈由真人撰寫的技術內容才會有成果。
就像你不會相信一個供應商說能在一個月內降低 60% 生產成本,還「完全沒有副作用」一樣。這裡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。
那什麼才是合理的?第一個月先建立基準測量。第二到第四個月開始大量製作技術內容。第五到第六個月才會看到初步的引用出現。真正持續性的成長通常是第七到第十二個月。
- 第一個月:建立基準測量。
- 第二到第四個月:開始製作大量的技術內容。
- 第五到第六個月:會看到初步的引用出現。
- 第七到第十二個月:能見度會進入穩定成長期。
像真正懂製造業 AI 行銷的專業團隊這類可信賴的公司,會提供完整的規劃,說明需要多少人力投入,並設定合理的期待。他們會強調:必須投資在真人專業,才能打造真正有權威性的內容,而不是跟你保證什麼隔夜奇蹟。
為什麼這件事比你想像的更重要
當你在讀這篇文章時,你的競爭對手正在投入真正的 AI 搜尋優化。Forrester 預測到 2025 年底,AI 生成的流量將會占 B2B 企業整體自然流量的 20% 以上。
那些找不到你的買家,是不會打電話來抱怨的。他們只會直接從 AI 系統推薦的供應商下單。你每跟一間不合格的公司多合作一個月,你的競爭對手就多累積一個月的 AI 搜尋權威,而你沒有。
好消息是,只要現在踏出第一步,用正確方式(真人撰寫、具技術深度的內容)開始做,你還來得及搭上這班車。但這個機會不會一直等人。
下一步該怎麼做?
第 1 週: 自己先測試你的 AI 能見度。打開 ChatGPT,問一些跟你產業相關的問題,看看你會不會出現在回答裡。再用 Claude、Perplexity、以及 Google 的 AI Overview 試一次,把結果截圖下來。
第 2 週: 問你的行銷公司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問題。你能告訴我我們在哪些 AI 搜尋裡被提到嗎?你們為我們做過哪些技術內容?你們要怎麼測量我們的 AI 引用?把他們的回答記錄下來。
第 3 週: 要求一份 AI 能見度審核,包括目前引用狀況、競爭者比較、內容缺口分析,以及後續的策略計畫。如果他們做不出來,那答案就很明顯了。
第 4 週: 做出決定。要嘛讓你現在的公司承諾以「真人撰寫的技術內容」為基礎,真正開始做 AI 優化;不然,就是找真正專精 AI 行銷的合作夥伴。正如我們在《向行銷公司業務必問的問題》指南中所說,你需要的是「真正的專業」,不是重新包裝過的服務名稱。

做正確的 AI 搜尋優化
AI 搜尋優化不是什麼小技巧,也不是自動化工具一按就好。真正的重點是:投入人類專業,系統化地把你公司真正的技術知識記錄下來。AI 系統引用的,就是這種知識。你們製造業公司累積了幾十年的技術,你的工程師每天都在解決複雜難題。這些知識,正是 AI 搜尋系統最想引用的內容——但前提是,它們必須以「完整、由真人撰寫」的方式被好好記錄下來。
在國際觀行銷,我們整套流程都是圍繞著 AI 搜尋引擎真正會喜歡的東西:由母語寫手撰寫的、原創且深度的技術內容。我們的外籍領導團隊結合了數十年工業 B2B 經驗,並把內容優先的策略專門調整給台灣與東南亞製造業,用在國際市場推廣上。我們會訪談你的工程師、記錄你真正的流程,並打造 AI 平台會引用的深度技術內容,因為我們知道——AI 不會引用空洞的行銷文案,它會引用被完整記錄的真正專業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不接彼此競爭的客戶,也不做模板化的服務。我們的多語團隊專注在「獨一無二、真人撰寫」的內容,而不是複製貼上式的解決方案。我們使用董事會層級聽得懂的商業語言溝通,因為我們的客戶是做決策的高階主管,而不是執行端的技術人員。而我們衡量的也是真正重要的指標:詢問數、ROI、以及在傳統搜尋與新興 AI 平台上的長期能見度。
問題不是台灣製造業能不能在 AI 搜尋中競爭。事實上,只要你把真正的專業內容好好記錄,你反而會有巨大的優勢。真正的問題是:你的行銷公司是否理解「舊時代 SEO 技巧」與「AI 搜尋引擎真正會引用的內容」之間的根本差異?還是只是在把 2020 年的做法重新貼上「AI 行銷」的標籤?

